【48812】山东大戏院 里外都是故事
发布日期:2024-06-23 19:01:40 | 作者: ob体育app
我国电影院,原名山东大戏院,用90载的春秋勾勒出年代的光影,在年月的播映中,既有年代片,也有纪录片,更有故事片。所以,这一站,咱们透过斑斓的韶光旧迹,寻找关于电影、关于戏曲、关于影星的影院故事。
“具有40余万人口,绾毂南北,居华北主体位置之青岛市……我国人办的电影院,除了山东大戏院外,没有第二家。而旅居本市之外侨方面,人数不过两万,电影院倒有四家。”
1897年,德占青岛,随军的电影拍照师登陆今后,拍下了其时青岛的面貌和大众的日子。这一年是在法国人发明晰电影这门艺术之后的第二年。也便是说,124年前,青岛的电影正式诞生。1900年,和平路上的“亨利王子饭馆”音乐厅现已有过放映电影的记载,线年在水兵沙龙,后日自己也在青岛拍照过影片,但是,由于青岛没有电影制片厂,因而并没有真实拍照过我国故事片。就连1926年,由美国回来的孙瑜在青准备拍照故事片《青岛之波》也因故流产。尔后的几年,电影院连续诞生,但多为西方人士运营,国产影片在许多城市很难打进电影院。
上世纪三十年代,正是青岛回归后的开展时期,复苏给了青岛市民安靖的日子,文娱也逐步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为了让我国电影有自己的放映时机,1930年,上海的一些电影制片商联合几位资本家在青岛谋划树立“青岛大戏院”,让其成为国产影片的阵地,董事长为山左银行的总司理刘鸣卿,董事有张立堂、张石川、王召麟、吴积庆、杨吉云等人。董事会以巨资购得中山路上的一块空位,从上海聘来规划师,兴修电影院,戏院1930年秋开工,1931年12月竣工。
四层楼的明黄修建,除了拱门上的雕花外,其实相关于中山路的其他修建来说,算不上精巧,但它带给市民的电影回忆却最为深入和耐久。周围面墙上硕大的“1931”骄傲地向市民和游客展现:作为青岛留存下来的影院,它在这座海边城市有着特别的位置和含义。影院在其时是以戏院的姓名出生的,初建便是一栋四层楼房修建,面积为1500平方米。一、二层为观众厅,设有座位750个,座席虽比戏院少,但在其时电影院中是最大的。三楼是放映室,四楼为宿舍。在开业前,通过董事会再三研讨,把“青岛大戏院”改为“山东大戏院”。
1931年12月3日,司理杨吉云在冠县路却尔斯登酒厅设宴招待各界友人,为影院开幕造势。是年12月15日,“山东大戏院”隆重开幕!
1931年12月15日,山东大戏院专门从上海请来影星胡蝶掌管剪彩。其时正是胡蝶最走红的时分,剪彩之前影迷聚集,中山路上交通中止。开幕的第一部电影是胡蝶主演的我国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
闻名影星来山东大戏院剪彩,中山路上可谓摩肩接踵,人们争睹胡蝶风貌,《歌女红牡丹》也在其时上映。
胡蝶与青岛的缘分很深。她1908年生在上海,本籍广东鹤山,原名胡瑞华。无论是在默片年代仍是在有声电影年代,蝴蝶都属“影后”等级。在默片年代,胡蝶出演了比如《火烧红莲寺》等许多我国经典的无声电影,在有声电影年代,我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的女主角便是她。在1933年的上海《明星日报》的“电影皇后”选秀中,胡蝶以高票当选,成为民国时期电影界最耀眼的女影星。
胡蝶走红,便是始于1929年的《歌女红牡丹》,电影由洪深编剧,张石川导演,董克毅拍照。影片叙述了一个艺名红牡丹的歌女遵母命嫁给了一个无赖老公,备受欺负却一直宽厚忍让,终究将其感染使之弃暗投明的故事。《歌女红牡丹》选用腊盘发声,也便是先将电影拍好,艺人背熟台词后再到百代唱片公司将台词录到蜡盘上。该片使我国电影进入有声年代,也将胡蝶推至巨星的队伍。一时刻,胡蝶霜、蝶来饭馆等以胡蝶为名号的产品行销于市,青岛啤酒也曾以她为原型规划制作过广告。
1934年,洪深来到青岛,担任山东大学外文系主任,以父亲在崂山的观川台别墅被日本侵略者侵吞为布景,写成电影剧本《劫后桃花》。《劫后桃花》的剧本开端时这样写着:“青岛,即胶州湾,山富树果,海有渔盐,公民休养生息,原是富庶安泰的当地,海边帆柱树立,山边百家争鸣……”
电影《劫后桃花》仍由胡蝶主演,导演是山东大戏院的股东之一的张石川。“1935年暮春,外景队一行搭船来到青岛,但一下船就在码头上为影迷围住。她们住在瀛洲旅社,先后在丹山、汇泉、和平角一带拍外景,其时桃花早已凋零,是道具师把假桃花悬在枝头上拍照的。外景拍完时,洪深与外景队聚餐,洪深唱了京剧,胡蝶唱了歌,气氛十分火热。胡蝶晚年在回忆录中还对《劫后桃花》的拍照回忆犹新”。(《胡蝶曾两次来青岛》1989年5月21日)
影片最终,劫后重生,故人回到老宅,院内桃花怒放,而故人心中的“桃花”却早已改头换面。尽管劫后桃花不复,但印象却使城市与人的传奇得以存留。传奇还以别的的方法撒播了下来,在从头敞开的、坐落山海关路21号蝴蝶楼里,也便是当年祝家花园的取景地,也能找到一些往日的痕迹。
言归正传。山东大戏院开业后,专门放映我国“明星”“联华”“天一”“新华”等制片厂的影片,遭到各界人士欢迎。“山东大戏院”的树立打破了外国人对青岛电影商场的独占,所以,电影院开业后一段时刻内上座率较高。
影院开门也有七件事:捐税、片租、房租、广告、薪水、外交、设备;洋楼愈高,开支愈大,文娱场所的捐税特别来得大”。
其实,其时,由于财物金额的投入等原因,国产影片的拍照技能和水准都不如好莱坞大片,因而,各大小电影院里以放映外国片为主。但是,其时外国影片满是原版片,没有翻译,纯外语对白,有的影院在荧幕的周围面挂上一面白布,作为中文字幕,这样的做法有利有弊,观众边看影片,边看周围的字幕,彻底打乱了观影的节奏。而假如观众文化程度低,识字量不行,那就直接看不懂了。
所以,上世纪三十年代,一大批文艺工作者被派进电影圈,拍照了一批有积极含义而又有艺术水平的电影,如《风云儿女》《渔光曲》《十字街头》《马路天使》等,这些优异的电影都曾在山东大戏院放映过,获得了许多的粉丝。
尽管国产影片一直在尽力,但显然在数量上不占优势。1932年末,由于国产影片生产量不行,山东大戏院也开端放映外国片,不过,由于票价太贵,一张票高达四角、六角至一元,要知道,其时的一元钱适当于20斤面粉的价钱,一般大众是不敢问津的,所以上座率很低,戏院逐步陷入了窘境。“这段时期的放映时刻一般都是上午歇息,下午二时开映,循环放映到晚上十一时中止”。
“为增加收入,山东大戏院扩展经营规模,于1932年末至1933年头,对戏台等设备做改造装饰,开端表演歌舞戏曲,曾招待过世界闻名的西班牙歌舞团的表演。1934年7月,还特邀北平章剧团来院表演,其中有全国闻名艺人章遏云(四大坤旦之一,文武青衣花衫)、奚啸伯(谭派老生)、张云溪(武生),表演过《穆天王》《骊珠梦》《雪艳娘》等剧目”。(《青岛“我国电影院”》李革新作)
半岛全媒体记者在青岛市档案馆查阅到了章遏云和奚啸伯来青岛表演的报导,1934年7月4日的《青岛平民报》称:“昨晚山东大戏院之《法门寺》,章遏云饰宋巧姣,奚啸伯饰郿坞县(县令),刘连荣之刘瑾,芙蓉草之刘媒婆,贾多才之贾贵,其他要角,亦均由章剧团整体艺人参与,可谓相得益彰……精彩处,四座叫好;诙谐处,无不捧腹。而叫座才能,较前尤佳,闻周日一天《日夜两场》共卖一千七百余元云。章遏云演足十日之后,即由王又宸、王芸芳组班,仍在山东大戏院持续演唱”。可见,其时表演十分火爆。
但是,政局的动乱给予青岛文娱业以重创。1937年“七七”事故后,影院上座率很低,只好下降票价,从电影《夜半歌声》开端,票价改成二角至六角。1938年1月,日军第2次侵吞青岛,岛城许多文娱场所纷繁歇业,人员也四处涣散。“仅有‘福禄寿’(红星电影院前身)、‘明星’(金星电影院前身)和‘山东大戏院’三家经营。”
1938年,山东大戏院被日自己查封强占,改名世界剧场,“日自己江见泽任司理,全场进行了装饰,首要放映日本影片。为标明所谓的‘世界’,请日本歌舞伎来这儿表演,已被日本占据的朝鲜最闻名的舞蹈艺人崔承熹也率团来这儿表演,俄国乐队曾在这儿表演音乐会,闻名男高音米哈伊洛夫进场”。(《老楼故事之我国电影院》鲁海作)
《青岛新民报》1938年7月22日的报导称:“山东大戏院原址改为世界剧场,专演日本影片,定八月一日实施开幕。关于该剧院外观扩大,大门口改为平面式,去柱,比旧有门口宽广,内部刷饰一新。票价最高5角,其次3角。”
“刚开端影片少得不幸,只要曩昔拍的一些,如国内拍的《千里送京娘》、及美国拍的《出水芙蓉》等影片”——《接收我国电影院》1989年6月4日。
抗战成功后,“世界剧场”改名为“我国剧院”,由当局接收。但是,这段时期,报纸上出现了一些负面报导。
到青岛市档案馆翻看泛黄的档案,有关我国剧院(我国电影院)的内容十分多,除了许多的上映广告,以及老字号如盛锡福等影院广告请求外,还有几篇文章的细节引起了半岛全媒体记者的留意。
一则是谈论文章《我国剧院门前》(《军民日报》1946年11月4日),作者若君称“谁都知道现在的年代不同了,世界在变,国家在变,社会在变,人类在变,而这号素称东方巴黎的青岛,特别变得凶猛,并且一是变得不可思议”,宣布这番慨叹是由于作者到我国剧院看《红泪影》时所见所闻,门口的售票员,对待武士与差人天壤之别的待遇,后者能够免票进入,而前者“引起西服、革履、油头、粉面的收票先生的不满,而竟扯着军服,往外拖”。
别的,《青岛公报》在1948年5月2日还刊发了《我国剧院门前产生命案》的报导,在1948年4月30日晚电影散场时,“产生一枪杀案,被杀者李龙昌,24岁日照人,看电影结束后,走出剧院大门之际,被不明身份之人开枪击倒,弹中胸部,血流如注,送广西路战大夫医院急救,因伤势过重不治而死”。通过查询发现,李龙昌无业,名声不好,不知何以开罪了人,被枪杀。
还有读者给报纸写信反映我国剧院设备欠佳,如果产生意外,跑都无法跑,并且荧幕太近伤眼睛(《青报社》1948年4月12日)。由此可见,在1949年青岛解放前,大众有了到电影院观影的需求,但当局管理混乱,导致恶性事件频发,市民纷繁不满。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我国剧院”由我国公民胶东军区文工团接收,李尊山为司理,6月9日康复放映。接收初期,“刚开端影片少得不幸,只要曩昔拍的一些,如国内拍的《千里送京娘》、及美国拍的《出水芙蓉》等影片”,片源问题是需求处理,由于“租片得和影片商人打交道,咱们咱们常常上当受骗。他们很滑,猛劲索要高价,有时片子都定好了,他能够说片子从上海未发到,或还有它用,弄得咱们广告贴出去了,报纸也登了,成果却很被动了。咱们党为搞好自己的电影工作,决议自己处理影片来历。刚解放不久的东北建立了东北电影制片厂(今长春电影制片厂),在其时适当困难的情况下,仍是拍出了一些纪录片如《民主东北》等等,并译制苏联的一些影片如《斯大林格勒大苦战》等,以供各地放映。不久又拍出了反响工人阶级的故事片《桥》。尽管困难许多,咱们仍是坚持每天放映,不使青岛公民感到冷冷清清”(《接收我国电影院》1989年6月4日)。
1949年9月18日,影院更名为“我国影剧院”,放映革新戏曲与电影。在尔后的年月中,“我国影剧院”几度更改司理人选,1955年9月,市文化局建立,“我国影剧院”归文化局领导。后来一度改名为“新我国电影院”。1981年更名为“我国电影院”。这以后面有我国公寓,仍是电影、戏曲轮流表演。电影笑星韩兰根、段秀岑安排的话剧团曾在这儿表演。
现在,我国电影院原址依然矗立在中山路上,且还在发挥着影院的效果,光影走过百年,老楼沉积着韶光的旧迹,全部仍夸姣!